
中国海洋大学
- 官 网:https://www.ouc.edu.cn/
- 类 型:公办
- 建校时间:1924
- 分 类:综合类
- 所属省份:山东
- 硕士点:35个
- 博士点:18个
- 电 话:053****782426,0532-66782478,0532-66781723
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风景
中国海洋大学介绍
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、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,是国家“985工程”和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的高校,2017年9月入选国家“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”(A类)。
学校校训是“海纳百川,取则行远”。
学校创建于1924年,历经私立青岛大学、国立青岛大学、国立山东大学、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,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,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,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,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。
学校有崂山校区、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,占地2400余亩。设有19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。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,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、硕士研究生8300余人、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。教职工3405人,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,博士生导师455人、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0人、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46人,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、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。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、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,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、海洋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,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、特聘讲席教授、行远书院院长,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“驻校作家”。
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、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、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、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,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。学校遵循“通识为体,专业为用”的本科教育理念,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,努力培养复合型、高素质人才。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,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,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。
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,包括3500吨级的“东方红2”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、300吨级的“天使1”号科考交通补给船、2600吨级的“海大”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(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),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“东方红3”号,形成了自近岸、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,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。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,主持其中“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”“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”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,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。
学校地球科学、植物学与动物学、工程技术、化学、材料科学、农学、生物学与生物化学、环境学与生态学、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(领域)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%。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,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,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;“十二五”以来,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100余项,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4项、人文社科奖励51项,被 SCI、EI、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7000余篇,申请发明专利1704项,授权发明专利918项,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6项。
学校的发展目标是:到2020年,基本建成国际知名、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;到2030年,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;到本世纪中叶,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。
办学有关指标
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| 2个 |
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(含重点培育学科1个) | 10个 |
山东省重点学科 | 21个 |
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| 13个 |
博士学位授权学科(专业) | 85个 |
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(工程博士,国家首批) | 1个 |
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| 33个 |
硕士学位授权学科(专业) | 194个 |
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 | 14个 |
本科专业 | 73个 |
国家级教学团队 | 4个 |
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| 4个 |
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| 2个 |
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| 2个 |
国家级精品课程、精品视频公开课 | 16门 |
国家级特色专业 | 12个 |
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 | 7个 |
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| 3个 |
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| 2个 |
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 | 9人 |
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| 16人 |
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 | 11人 |
山东省“泰山学者” | 41人 |
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| 9人 |
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| 10人 |
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| 8人 |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| 2个 |
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| 2个 |
教育部“*”创新团队 | 4个 |
博士后流动站 | 13个 |
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| 1个 |
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| 6个 |
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| 4个 |
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| 1个 |
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| 3个 |
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| 1个 |
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| 9个 |
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| 5个 |
青岛市(工程技术)研究中心 | 4个 |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 | 1个 |
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(教育部、国家海洋局共建) | 1个 |
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(海洋学、化学) | 2个 |
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| 1个 |
教育部-国家外国专家局“111创新引智基地” | 5个 |
“985工程”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| 1个 |
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| 1个 |
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| 1个 |
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| 4个 |
山东省“十二五”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| 2个 |
中国海洋大学就业状况
我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,实行“市场导向、政府调控、学校推荐、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”的就业制度。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,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、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、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,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,就业率始终处于全国高校的前列。大批才俊在沐浴了海大的教泽之后,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:
● 共和国元帅—罗荣桓;
● 国家海洋局原局长—王曙光;
● 国家海洋局局长—孙志辉;
● 中国海洋药物工程的奠基人、中国工程院院士—管华诗;
● 水处理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—高从X&;
● 海洋生物学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—张福绥;
● 水产养殖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—赵法箴;
● 海洋鱼类养殖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—雷霁霖;
● 物理海洋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—胡敦欣;
● 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—董兆乾;
● 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—蒋家伦;
● 中国第一个南、北极都登上的科学家—赵进平;
● 我国第一次赴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有52%是我校毕业生;
● 在全国19名海洋领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,海大校友13人,占68.4%;
● 13名水产领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,海大校友6人,占46.2%;
● 在“神舟6号”发射现场,有42位海大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而日夜忙碌;
神秘的南北极,浩瀚的海洋,国内国外,各行各业,到处都有海大人奋斗的足迹……
目前,学校已与国家海洋局、中石油、中海油、海尔、海信、华为、朗讯等5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密切的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,除部分毕业生考研或出国深造外,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到国家重点单位、政府机关、高校及科研机构、大型企业集团、高新技术行业就业。另据调查,80%以上的毕业生在各大主要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就业。学校还建立了支持毕业生自愿服务西部,到农村和基层单位工作的奖励制度。
2003年—2008年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比较表 | ||||||
项目 |
2008年 |
2007年 |
2006年 |
2005年 |
2004年 |
2003年 |
毕业生人数 | 2743 | 2629 | 2027 | 2008 | 2055 | 1713 |
录取研究生人数 | 801 | 694 | 542 | 599 | 614 | 457 |
申请出国人数 | 58 | 48 | 40 | 17 | 19 | 44 |
参加就业人数 | 1707 | 1640 | 1311 | 1310 | 1372 | 1095 |
需求信息 | 23890 | 23112 | 22912 | 22736 | 21356 | 16938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