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农业大学

  • 官   网:http://www.henau.edu.cn/
  • 类   型:公办
  • 建校时间:1902
  • 分   类:农林类
  • 所属省份:河南
  • 硕士点:18个
  • 博士点:9个
  • 电   话:037****558015,0371-63558020,0371-63558060

河南农业大学校园风景

河南农业大学介绍

筚路蓝缕,栉风沐雨,河南农业大学走过了百余年的办学历程。学校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,先后经历了河南高等学堂、河南高等学校、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、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、河南大学农学院等办学阶段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制,更名为河南农学院。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。2009年9月成为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。2012年11月成为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。2013年5月学校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“2011计划”。

学校下设20个学院,设有农、工、理、经、管、法、文、医、教、艺10大学科门类。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,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,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;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;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;74个本科专业。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。

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057人。其中教授、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57人,博士学位760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,教育部*特聘教授2人,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,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,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,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3人,国家骨干教师2人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人,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2人;河南省百人计划人选4人,中原学者8人,省特聘教授18人。

学校建有国家“2011计划”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、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、动物免疫学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、CIMMYT-中国(河南)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等7个国际和国家研究平台,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、教育部高校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和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、农业部动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、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、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6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。

学校建有郑州市文化路、龙子湖和许昌新区三个校区,占地面积281.35万㎡。建有两地三校区互联、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环境,以及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信息共享平台。

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近年来,学校坚持科学发展,坚持规模与内涵并重,以改革为动力,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突出办学特色,正在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、以农业科学为优势、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,努力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、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、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、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。

河南农业大学就业状况

农大毕业生具有就业面广、就业率高的优势,既可以从事行政、事业管理工作,又可以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,还可以依靠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,到各类企业从事企业管理、技术开发及进行科技创业。连续多年来,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%左右。

其具体措施有:第一,建立就业基地。利用学校的科研基地及其实习基地,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。让学生在实习及科研中,与企业建立联系,企业也可借此了解学生,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矗第二,动员全校教职工乃至离退休老教师,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线索。让每位教职工既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责任感,还要肩负起指导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义务。仅此一项,为学生提供的岗位就能占到当年学生就业岗位总数的20%左右。2003年4月8日《中国教育报》第2版以《都来为毕业生当“红娘”―河南农大全员参与就业工作为毕业生当“红娘”》,报道了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这一先进经验。第三,注重信息网络的建设。在学生工作网站上开通了毕业生就业的专栏,利用现代网络技术,广泛收集用人单位信息,并及时发布到网络上,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快捷、便利的双选平台。第四,极鼓励毕业生报考公务员,到基层建功立业。从1999年开始,我校报考省公务员的人数及考取率,一直位居全省高校之首,均达到全省当年录用总人数20%――49%。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,每年考取率均能达到当年毕业生总数20%左右。第五,每年都在校内举办毕业生双向选择大会。近年来都邀请到用人单位700家左右,并同时邀请知名企业召开年度就业高峰论坛。第六,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,学校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,开设有大学生创业课程,建有大学生创业中心,设立有大学生创业基金。第七,定期公布各专业就业率,作为衡量各院工作水平和招生工作的重要指标。